曹弋博:做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医疗投资
近日,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曹弋博先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主任张健教授共同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洞见-产业前瞻”直播间,围绕“人工心脏”展开交流。
今年2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发布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有800多万心脏衰竭的患者,其中5%左右为重症心衰患者,然而心脏移植手术量只有约500-600台,因供体短缺导致众多患者在等待中失去生命。人工心脏即“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是使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给人体供血的辅助系统,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张健教授分享了人工心脏最新研究进展和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他强调,人工心脏作为医疗器械装置,其技术突破需依赖医工密切合作,同时需要投资机构早期投入支持,希望未来能够推出价格更低、技术更先进的产品,造福更多患者。
曹弋博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在人工心脏领域的投资既可以提供商业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他建议创业者开拓视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跨领域融合不断创新,并鼓励国内人工心脏产品大胆拓展海外市场,以海外市场的收益反哺国内研发。
以下为部分对谈实录:
Q1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人工心脏领域的发展?
曹弋博
其实直接的应用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相信大数据和AI对现有人工心脏产品还是能够进行一些改进。举个例子,目前人工心脏产品调节供血流量仅能在几个较粗糙的档位进行,如果随着技术逐渐提升,它有可能真的能像人体一样,自行调节人工心脏的功率输出,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所需要的血流量,让患者的生活更加舒适,与此同时,也能在泵的寿命和电池续航问题上进行优化。在这些方面,外部的AI专家介入和交叉领域的合作可能能够让人工心脏更好地改进。
张 健
像曹总说的一样,其实现在人工心脏的辅助装置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传感器技术进步以后,我们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生理状态,利用植入在体内的如容量监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运动后机体变化的传感器等等,形成了对人工心脏的机械调节,这些都在如火如荼研究中。我相信将来通过我们植入的不同感受器的调节反馈,能够让人工心脏更加符合人体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需求。
Q2 人工心脏为何价格昂贵,将来费用是否会降低?
张 健
人工心脏是现代最尖端技术的体现,被称作人体医学上的金字塔,无论是从传感器技术上、从机械性能上、从生物兼容性上,或者是能源的供应和调节方面,都代表了当前最尖端的水准,这也是它现在价格比较高的主要原因。随着量产增多,技术成本降低,我想将来费用会逐渐下来的。
曹弋博
人工心脏所用的技术都是最前沿的科技,制造工艺的精密程度非常高,既需要比较专用的设备,同时需要非常有经验的技工进行生产。里面还涉及良品率的问题,只要是极其精密的加工,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加工件最终不合格,良品率爬坡的过程,也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的提升。
而且相对来讲人工心脏产量不是特别高,如果产量逐渐提升,配套加工的设施有其他人参与,研发成本能够得到一定摊薄,人工心脏的价格可能会逐渐降下来。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产品,它的价格不会降到一般医疗器械的价格,仍然会比较昂贵,但是考虑到它给病人提供的价值,大部分用过的患者都觉得还是物有所值的。
Q3 如何评估人工心脏产品的潜力?
曹弋博
我们评估产品的主要维度还是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第一点是要把人工心脏做得比较小,病人创伤会更小,佩戴更容易,医生做手术难度也会降低。目前200克左右的产品已经不再需要做囊袋,大小已基本满足临床需求,再小可能会面临稳定性的问题。在满足功能和稳定性的条件下,可以继续小型化。
第二点特别重要的是术后安全性,其实当前短期安全性已经做得不错了,但长期来看,在对血流的影响、对血细胞的破坏上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问题长期可能带来血栓、出血等严重的问题导致病人死亡。目前国际比较主流的设计是全磁悬浮的血泵设计,在流道上也采用了很多全球最先进的流体力学的设计,把不良反应降到了相对较低的程度,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降低。
还有一点是体外和体内电源线的连接,希望做得越细越好,生物相容性越高越好,这样病人的体外的连线不容易感染,生活质量能够提高。
还有就是一些更加长期的方面,包括充电的方式的改进,包括是不是在体内备份一个小的电池,让病人可以在短时间内脱离体外电池包去做一些更加灵活的活动。甚至一些更加激进的采用无线充电的方式以去除电源线。相信随着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领域,这些未满足需求都会有新解决方案能够出来。
Q4 人工心脏技术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 健
作为医生,让危重病人,特别是终末期心脏病病人能够活得质量更好、时间更长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实现这个目的,也就能体现我们医者的价值,体现生命的价值。目前我们医院已经有了120多位这样的病人,通过左心辅助装置也就是人工心脏治疗,有一些病人心脏完全恢复了,还有一部分病人将它作为终身治疗。随着技术进步三年存活率达到了80%-90%,已经和心脏移植差不多了。在供体稀缺的情况下,心脏辅助装置作为终末期治疗的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带来更多社会效益。
曹弋博
人工心脏给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作为投资人,我也希望能够不断投出改进产品,给医生更好的武器去服务终末期严重心衰患者。这个领域的投资也特别好地践行了我一直以来的投资哲学:doing well by doing good,就是能够做善事,然后从中也获得商业价值。人工心脏这个领域的投资其实就是把这两件事情结合到了一起,希望以后还能投出更多这样的公司。
Q5 怎样更好地协同临床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
张 健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科研的基本思路。人工心脏作为医学器械,需要医生和工程师合作。医生对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病理等方面较为熟悉,但在机械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与工程师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早些年我在研究设计睡眠呼吸监测仪的时候就是天天和工程师在一块,有时候我不懂的正好是工程师明白的,所以医工结合是科研转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曹弋博
有一个非常生动的医工结合的例子是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这个电视剧也是讲国产人工心脏,以中国苏州同心的创业者和国内科研型医院的合作为原型,虽然有一些艺术加工,但很形象地反映了医生和工程师之间要怎么合作。
Q6 红杉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支持了很多有医生背景、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红杉中国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去做的?您对于这些创业者有什么好建议?
曹弋博
医学领域的创新其实很多时候都来自医生的想法,然后再逐渐研发产品,最终商业化。器械尤其需要和一线的医生合作,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在如何与科研机构一起进行合作推进转化方面,红杉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打法。在天使阶段,我们会积极主动接触科研人员和医生,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想法,在创业早期提供赋能服务,包括搭建公司、寻找技术来源,或者是获得技术授权、寻找有管理经验的团队。
我们也会在早期阶段通过我们的投资牵动其他投资人的投资。到了种子轮、venture阶段或是成长期我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投资主体,能够长期支持医生或科研机构的人员的创业。这些公司往往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我们也从中获益很多,不单是商业上的获益,而且和专家的交流也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提建议谈不上,可能是分享一些我们看到的创业者容易犯的错误。创业者有时候因为掌握了一项技术,就想把什么东西都套用在这个技术上,往往容易钻牛角尖。还有时候创业者可能更喜欢低头工作,而忘记了抬头看路,有时候在你的领域内或者你的领域外有很多技术可以直接应用,而不需要自己完成所有的事情。这两点我觉得是很多创业者可以改善创业方法的地方。